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考试研究 - 前沿资讯
袁贵仁:我的中国教育梦
发布时间:2013.03.11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面对委员们对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的关切和一片赤诚之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真诚回应,动情处娓娓道出——

  每年的全国两会,教育部部长都会惦记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协教育界别的委员们;惦记着这一年,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别委员们从基层带来了哪些民意,惦记着那些古道热肠的委员带来了什么样的提案和建议。

  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政协教育界别的联组会议上,总会出现教育部长真诚地向委员们虚心求教的身影。

  今年也不例外。按照日程安排,3月7日的联组会议上午9时开始。但是,不到8时40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早早赶到位于北京会议中心的教育界别委员驻地。

  在2个小时的委员发言中,袁贵仁时而陷入沉思,时而伏案不断变换3支红、黑两色的铅笔和签字笔,在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写写画画。委员谈到问题的关键处,袁贵仁就会拿起红色铅笔画出重点标记。

  义务教育能不能延长?

  2020年以前不会延长

  近几年,每年的两会上总有代表委员提出将义务教育延长的建议,有的建议义务教育前移至幼儿园阶段,有的建议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袁贵仁对此两次重申,“去年年底,我们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现在,许多委员都提到这件事,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做什么?我可以说,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在2020年以前不会延长。”

  袁贵仁坦陈:“现在每个孩子都可以上学了,但我们的普及教育还是低水平的。”择校收费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安全、农村学校的布局……袁贵仁直面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逐一分析,并指出,“这些都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入对下一届政府的工作建议。袁贵仁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中央的工作要点,包括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这些都事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我们应当把义务教育办得更好。大家都当过学生,可能也做过老师,深知义务教育办好了,会给人的一生成长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袁贵仁动情地对全场委员说。

  虽然义务教育短期内不可能延长,但是袁贵仁表示,高中教育基本普及为时不远,“现在高中毛入学率已达84%,如果按义务教育的说法,85%算基本普及,今年可能就差不多了”。

  袁贵仁说,高中普及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升级,最主要的是依靠劳动者的素质,中国实现工业化,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中国的孩子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都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其中一部分接受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那么对中国的产业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中国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举措。”

  民办教育有没有出路?

  公办民办校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对于秦和、俞敏洪和杨文3位来自民办教育界的委员提出的民办教育在实际办学中遇到的社会认可和机制体制束缚,袁贵仁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靠政府投入就把所有教育办好,这是一条国际经验,也是历史经验。今天,我们的学前教育,接近50%是民办的,20%的学生就读于民办高校,民办教育对中国的教育普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教育改革作出了积极探索,功不可没!”

  袁贵仁说:“现在,我们一些教育管理者的脑子里计划经济思想还是比较浓,误认为公办学校是政府的,民办学校是社会的。实际上,大家要算一个基本账,不管公办民办,都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不过一部分是社会经费,一部分是政府经费。作为政府来说,民办教育发展得越好,应该是越值得高兴的事情!”

  稍作停顿,袁贵仁有意识地将身体略微前倾,给在座的108位教育界委员举了一个例子:“我知道,现在有些地方同志一到教育部来就说,请再批准我们建一所新学校。我就告诉他们,你得算一笔账——办一所公办学校的钱,可以用来奖励、扶持10所好的民办学校!为什么我们非要说公办学校是国家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学校就不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我们要更多利用社会资源、民间资本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内的教育投入。”

  攻坚期改革怎么推进?

  出路在于综合改革

  “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前提——要改革。”

  袁贵仁说,总结30多年的经验,教育成就是由改革开放取得的。“现在教育改革到了攻坚期、深水区,管理体制问题、办学体制问题、人才培养机制等任何一项都带有综合性,单兵突进式的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十八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提了一个新概念、新理念,就是要深入推进教育系统综合改革。

  “什么叫综合改革呢?”袁贵仁向在场委员发问。“综合改革是中国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我理解,就是改变过去单打一的方式。各方协调,上下配合加以推进,任何一个方面不支持都做不了。这就是现在政府的难处,也是考验政府水平的时候。”

  袁贵仁认为,每一个改革都有综合性,但是最具综合性的改革就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它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师教书育人,涉及学生全面成长,涉及一个国家怎么选拔人才。

  “有人说现在改革是不是慢了,或者力度小了,我认为一个大国制定政策不能仅凭个人感情,快与慢、大与小,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可能是欲速不达。”

  “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有准备无把握之仗!”

  “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孩子。哪个孩子都伤不起,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改革任何错路都不能走,任何弯路都要避免。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有比中国的父母、祖父祖母更疼爱孩子的吗,因此我们哪一项政策做下去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前前后后。”

  袁贵仁将新制度比喻成路:“我们现在就是想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有自己理想的发展道路,选了不理想的路还可以岔过去。用通俗的话表述就是要修更宽的路,修多样的路,同时要建立体交叉的路。就像坐了汽车可以换火车,坐了火车可以换飞机,坐了飞机还可以换轮船,最后到达自己理想的目的地。”袁贵仁表示:“这个事情比较复杂、比较敏感,但是这个事不做,大家说的这些问题很可能难以解决。”

  办教育是为了谁?

  为学生服务,是我们的天职

  马敏、刘长铭等多位政协委员在发言中谈到了学生的发展,袁贵仁对此很赞赏,他说,“委员们提到的体育、德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等建议,归根到底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是大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就抓住了教育工作的主题,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要求。”

  袁贵仁介绍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仅教育部分就有11处提到了学生,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育人为本。

  袁贵仁说,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为人民服务,对学校来说,谁是人民?就是我们的学生。为学生服务,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袁贵仁把教育界政协委员看成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说,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中国的教育办好,办得更好,越办越好。具体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具体说,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过去工作回顾还是今后工作建议,讲到教育的主题是相同的:一个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个是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受益受惠的是谁,是全中国13亿人民,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国富民强。所以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要靠人才、要靠教育!

  讲到动情处,袁贵仁对在座的委员们说:“非常感谢大家对中国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们在座的,大都是因为恢复高考才有机会上大学的。如果没有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大家今天所提的意见、建议包括批评,我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办好中国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

  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

  当孟安明委员问道,现在国家有中国梦,那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袁贵仁略作思考,然后动情地勾画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央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

  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的中国教育梦!”袁贵仁加重语气地说。

  对于委员们关切的问题,袁贵仁在回应性发言中,先后4次用“求教”的字眼,他语重心长地对委员们说:“作为教育部,我们愿意多听大家的意见建议,我们希望接受大家的批评监督,我们期待和大家多做沟通交流!”

  在场的委员和记者们不住地点头。(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张婷 高靓)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全国新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测评中心   www.vccedu.org   2015-2024  版权所有
地址(ADD):全国新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认证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TEL):400-039-8898   
E-MAIL:vip@vccedu.org   备案号:鄂ICP备17030575号   全国新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认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