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今天是: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服务平台 - 学者观点
学者观点:关于地方债与去杠杆
发布时间:2018.09.06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前几天,央行与财政部两篇探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文章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一直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的央行和财政部,在地方债形势严峻和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激烈的争辩。
面对这次争辩的焦点去杠杆和地方债,一些专家、学者也有颇多发声。


吴晓灵【央行前副行长】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才能提升中国人的民生福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市场经济之路不可逆转。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纠错能力是中国航船不断前进的动力与希望。
只有那些意志坚强、善于游泳的人才能在骇浪中前行。在困境中加强修炼、不言放弃;与消费者同行、与客户同行,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中实现凤凰涅槃。
2008年肇始的金融危机迄今已有10年,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地缘政治的变化、产业结构的重构都会使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在泡沫中狂欢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却后的准备是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要警惕去杠杆过程中的“次生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关键是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金融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底线思维,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深化改革过程中,风险的暴露既是挑战,也是加快改革的重大机遇。要把风险化解和补齐制度短板紧密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关键改革上再进一步;要把风险化解与“放管服”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从根本上破除制约资源配置优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魏杰【著名经济学家】
过去较长时期内,大家都认为风险主要在增长方面,所以长期把稳增长作为主要目标。2016年后半年开始,大家越来越意识到,风险存在于金融领域。十九大报告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了三大攻坚战之首,并且强调“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防范金融风险要坚持四大对策:一是抑制资产泡沫,二是稳住债务,三是治理金融乱象。

第四是控制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首先,货币政策要从宽松转向中性、稳健,这是要真正防风险必须坚持的货币政策。建议大家要从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发思考问题,过去那种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能维系了。
另外一个政策,就是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叫顺周期理论,当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忽视风险盲目扩张,导致杠杆率非常高,最终引爆金融风险,所以顺周期必须去杠杆,逆周期才加杠杆。去杠杆这个抉择绝不会动摇。第二个要点是防止市场得“传染病”,要在市场之间设置“防火墙”,打隔断。比如说股票质押,未来股票质押可能会做严格界定。从今年开始的这三年是最关键的三年。我建议企业家们,三年内不要冒险,别只想着扩张,财富安全是第一位。

管清友【著名经济学家】
关于去杠杆:从2015年股灾到这次的企业杠杆偏高,三年前是在资金端去杠杆,这次是在资产端去杠杆,中国个人投资者和企业家,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高杠杆的危害性。如果没有金融去杠杆,我们金融系统会更危险,房价高涨、债券泡沫、各种企业的杠杆很高……去杠杆的过程中,机构出现问题、爆雷、整顿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去杠杆不出现这种问题就没有效果。
关于地方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比较模糊,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财政部管不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发展型、投资型政府,当然要融资、发债,但是又需要财政去控制,这是个内生性冲突,是因为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现代财政体制,重新去架构政府的定位、功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或者说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财政关系。

马光远【当代经济学者】
央行的文章中认为,现在去杠杆,资本市场去杠杆、房地产去杠杆、企业去杠杆,这些杠杆怎么来的?这些杠杆、风险全是财政部门造成的,因此引起了双方的激辩。
实际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大量的举债,叫债务推动发展,财政部门在整个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的作用是什么?鼓励你借钱、鼓励企业举债。也就是说企业你要去借炮弹的话,可以,但是这个炮弹谁输送给它?是金融机构来输送的。
整个去杠杆的过程中,我认为有过度去杠杆的嫌疑,所以负面效应非常大。到了下半年我认为稳增长已经非常重要。在转向稳增长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好,财政部门也好,都应该大有作为。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积极一点,不能为了去杠杆而去杠杆。
王雍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中国真正需要的并非“积极”或“不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是瞄准可持续性、战略优先性和要素生产率的兼容性财政政策。部门间的是非之辩应服从于这一考量。
 
唐建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
 
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达成短期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短期政策。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转换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这些还是要靠改革和创新来实现。通过改革来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通过创新来获得新的增长空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全国新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测评中心   www.vccedu.org   2015-2024  版权所有
地址(ADD):全国新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认证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TEL):400-039-8898   
E-MAIL:vip@vccedu.org   备案号:鄂ICP备17030575号   全国新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认证中心